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

想像

經典的一幕 IQ 博士,一開始,一隻粗壯如大象的腳,一步步踏向鏡頭,每一步腳踏都震動地面,塵土飛揚,枝葉折斷。

鏡頭橫移拉開避過腳踏,一頭恐龍在鏡頭面前奔跑橫過,不時左右嘶叫張望。鏡頭升起再拉開放大,原來是小雲小吉在追逐玩弄一條蜥蝪,小蜥蝪正在逃命。

客觀世界是死物,觀看者能看到甚麼,全因觀看者想像的是甚麼。

一葉障目,宏偉、壯觀、震撼,不需要二十呎花牆;兩葉即可。

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

花牆

長假期後有些忙,不宜太多文字。

初見此花牆時,驚懾於其氣勢。對比途人,可見花牆高度與行人並排,延綿約二十呎,處身其中,有被花牆環抱的感覺。對面為食肆,後面為教堂,所以吸引不少外來賓客觀看拍照。

早期攝影,時為三月,對相機性能還不熟悉,常為電池耗盡而苦惱。因此,只拍了三張照片。而且花牆花期甚短,數日後已不復壯觀。



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

洋紫荊和羊蹄甲 (2) click 承上

坐火車時沿途看到不少牽牛花,發覺自己對樹木注意多了。比對一下在學校看見的品種,新界本來就種滿花花草草,以往卻只留意到木棉樹這類搶眼的。回想以往在學校時和同學聊天時的一些片斷,也就感想良多,三數天也不足夠記下來。今天本想早點工作,也就繼續記博吧。

聯想之一是學習態度,也就是最近幾天,我才大概懂得分辨洋紫荊和羊蹄甲。有說洋紫荊花瓣較高傲,尖長而分離,但羊蹄甲花開末期,開到蹋時,花瓣也是分離的。有說洋紫荊葉大而前端尖,但細心看,洋紫荊及羊蹄甲皆可找到小葉、卵形葉、心形葉。最主要的是,葉大葉小跟花瓣較高傲、尖長而分離一樣,沒有客觀標準。相拼一起,可以看到不同,單獨時並不容易分辨。

洋紫荊

宮粉羊蹄甲

洋紫荊是枝末開花

宮粉羊蹄甲從枝橫開花


還有其他分別,下次再說。

學習態度的一個極端,是過份深入無關重要的細節,而另一個極端是老虎當貓。無疑老虎屬貓科,但老虎跟貓分別大呢。構思洋紫荊和羊蹄甲分別時,心情極佳,又拍了四五十張花照,而且突然見到最近兩年看不到的絕種品種。

這批相片,除首張屬於 "一次過修正了過千張" 的一批相外(早期相片管理混亂,可能有修正亦可能沒有);其餘只有剪裁,沒有色彩對比加工。Fujifilm 相機問題,有了終極答案,將會寫完結篇。

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

弄虛作假 (2) - 美術與技術

今天遲了 Post 相片,原因是昨晚整理一張昨午拍的照片時,印象中像矮瓜(茄子)般紫黑色的花居然在相機內看起來像淺藍色。

把它抄到電腦上看時還比較接近紫色,是視覺錯誤還是甚麼原因呢? 雖然決定了今天帶 Sony 機再拍一次,但它動搖了我對相片加工的看法,不知接下來 Post 甚麼相片。因為原本打算說,到目前所 Post 的相片,雖然有加工(寫了一個 script,一口氣把近千張相「修正」了),但 thescientist 以科學的態度保證,「修正」後的相跟實際上是差不多的。接續羊蹄甲篇,會說到砍樹,那又愈說愈遠。Blog 的內容,真不好鋪排。

今天比較 light 一點。

小黃花,石級般大小

還它一個清白 jpg 橫直轉換不應該失真吧! explorer 與 ACDSee 轉換後看來有分別,可能是 LCD monitor 的位置有關。是耶非耶? 再看也不敢說。


我覺得如下的加工是合理的,but... 以後再說。

照片原本手震失焦,索性美術性加工,變成油畫化、微粒化

作為美術性加工,這幀照片可刪去太多分散視線的淺色綠葉,聚焦深綠大葉花紋,而且符合 netbook 16x9 比例。
聚焦主要的部份,另一取豎圖的原意也為此

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

洋紫荊和羊蹄甲 (可 click, 附連結)

一天問妹妹洋紫荊有甚麼顏色,她想了一會,慢慢的吐出來:『白色、粉紅色、紫色』。白色是罕有品種,沒想到她一開始便說白色,興趣立時少了一半。

多番求證,羊蹄甲才有白色,而洋紫荊是不應該有白色的。羊蹄甲春末開花,洋紫荊秋末開花,而網上眾說紛紜,有說花期長至夏末。

無論如何,白色羊蹄甲是罕有的。以百萬大道(後補連結)近五十棵樹為例,間隔的種了洋紫荊和羊蹄甲,印象中只有一株是白花。而整個校園,也好像只有三數株。

形態完整的白花羊蹄甲

拍照時已是開花末期,選擇不多

甚至開始淍落了,是以云「花開堪折直須折,莫待無花空折枝」


純白的羊蹄甲真的漂亮

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

弄虛作假

因為對比 Sony 相機拍照出來的顏色不同,所以想「執一執」相片。

發現 ACDSee 8.1 也有「執相」,才第一次使用,所以玩弄一下。每一張相片加一些顏色、對比、剪裁、修正透視,便過去了十分八分鐘了。幸而我發現,簡單的修正已經很好,那就是 click 一下 Exposure->AutoExposure(-50 to +50, default 0), OK,返回Color->AutoColor(0 to 400 default 20), OK 即可。於是,寫了一個 script,一口氣把近千張相「修正」了 (那也用了六七小時)。

可是,問題來了:
1) 為什麼有「系統式修正」? 如果是「系統式錯誤」,出廠時為什麼不可以一次過較正?
2) 數碼相機如此高清,加紅加綠又是如此簡單,數碼照片還有甚麼價值?

從花花世界之門進入林蔭之路


原圖豎照(橫放),用 explorer 轉為直放

用 ACDSee 8.1 轉為直放
可見不加修飾,效果已經不同


修改了明暗


修改了明暗後再加上顏色

最後的圖,色彩好像鮮艷了。回看原圖,雖然有一片白濛濛色彩,卻帶點晨光時煙霞未散的寧靜感覺。

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

第一朵花

與其說花花世界之門,不如由第一朵花開始說起。
買了相機,剛好老爸買了一朵鬱金香,就在室光下拍了。高清,拍照實在太容易了! 再沒試清楚,便匆匆旅行去了,拍了千張照片。之後回到學校,連綠葉也拍了照。

鬱金香

綠葉橫圖

綠葉豎圖


終於有空整理相片,跟妹妹的 Sony 咭片型、像手機電話多過像相機的傻瓜機,所拍攝的照片相比,陽光猛烈的相,大致相同。
但其他的相,總多了一層白濛濛的顏色。弄了四五次,拍了三百多張相片後,才有了眉目那裡出錯。所以進入花花世界之門之前,還有技術篇,還有近二千張相要整理,還有近千張相 scheduled 要拍。唔...大 project 哩!

花花世界之門